2024年04月30日 星期二
今天:
登录

请登录

中西文化融合
人格智慧并重
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兼备
党建之窗思想郑外

2010年五校合作自主选拔通用基础测试:语文

发布时间:2010-11-24 00:00 栏目:思想郑外 发布单位:郑州外国语学校 点击量:2652 【公开】
 

2011年名校自主招生的大幕已徐徐拉开,希望提前一步跨入心仪高校的高三学生正在备考,高一、高二学生也开始着手寻觅大学之门。本期《考试》独家刊登2010年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南京大学五校联考试题的“语文卷”和“人文与社会卷”,这些自主招生的真题不一定是应考的法宝,我们也不希望考生陷入应试的误区。但是设计精巧的题目透露出名校选拔人才的动向,关注题目背后的思路,或许考生会更有启发。

一、现代文阅读(甲)(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7题。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科学与人文

 

科学研究表明,与左半脑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同与右半脑密切相关的形象思维很有差异,与逻辑思维密切相关的科技活动同与形象思维密切相关的人文活动也很有差异。然而,这种差异,正好相互补充,相互支持,不同而和,浑成一体。人为地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割裂,文理分离,学理工的不知人文,学人文的不知理工,就是所学的专业,内容也很窄狭。

 

这势必严重地妨碍、制约、损害乃至扼杀人的本性、灵性、创造性的发展,势必导致培养出梁思成先生1948年所讲的“半个人”,也就是“非全人”。

 

表面看来,科学是求真,解决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问题。它要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回答得越符合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就越真,越科学。科学技术活动主要同逻辑思维紧密联系,思维极为致密、严格,步步为营,不能越雷池半步。而人文是求善,解决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它要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回答得越有利于人民就越善。人文活动主要同形象思维紧密联系,思维极为开放、奔放,规矩虚位,妙想天开。但是,科学与人文又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

 

科学与人文都有着明确而强烈的追求。一个追求真,一个追求善,追求者都在为所追求的美好而献身,一生无悔。诺贝尔奖获得者、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克里克自传的题目就是“疯狂的追求”,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始就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切献身于自己所追求的崇高事业的人,都是将一生与事业融为一体,如同苏轼赞扬一位画竹者时所写:“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这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最崇高的素质。何况,真与善不可分割,真、善与美往往也是浑然一体的,求真、务善、完美。其中也包涵着“新”,发现、发明、创造、创新。《老子》讲得何等深刻:“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一个对自己事业的执著追求者,人可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却万古长青。

 

科学与人文都承认客观实际,努力揭示客观本质,认识与尊重客观规律。因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干万件事,格物,致知,充分重视调查、实践、研究。科学技术固然如此,文学艺术也不例外。“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自横”二字准确地描写了无人的小舟在溪流急涌时,是横在溪流中,而不是依水流而纵置,这是水力学原理所致。“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紫“一字不是虚构,不是乱造,而是正确地反映了在一定条件下光发生“漫射”的结果。还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中的”直“、”圆“、”低“、”近“等字,既是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又完全符合科学原理。苏轼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如同科学一样,人文也力求透过现象,揭示客观本质。一个漫画家画某个人,不管如何美化或丑化,不管如何夸张,漫画几笔,确如其人。为什么?关键就是这几笔!这几笔就是现代数学一个分支“拓朴学”中的“特征不变量”。“拓朴学”是研究图形的,研究图形在各种变化中有哪些东西始终不变,这就是“特征不变量”,即事物在此条件下最具有本质的东西。漫画的几笔,在任何夸张即在任何变化下,仍能准确地反映其特色,揭示其本质,即所谓“神似”,不似的最似,而决非“形似”。这不是“特征不变量”是什么?严肃音乐中的主旋律,京剧中所谓“神似”的动作与意境,都是科学中的“特征不变量”。

 

人文也力求研究、认识与掌握客观规律。科学是求真求是,文艺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文以载道”,“道”就是客观实际及其本质与规律。一部《红楼梦》包含了大量的科学结论与人生哲理;一篇《种树郭橐驼传》揭示了种树的规律,道出了“无为而治”的本质;一篇《游褒禅山记》揭示了达到成功的三个条件:有志,有力,客观条件,多么准确!一篇《阿房宫赋》揭示了一个政权兴亡的规律。至于《徐霞客游记》、《水经注》等是科学著作,还是人文作品,更是难以分开了。

 

科学与人文共同培育人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事业上的成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占了80%。美国丹尼尔·戈尔曼在《情感智商》中指出,情感智商比智商对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生活的幸福所起的作用远为重要,所占比例达80%。其实,这里所讲的情感智商就是非智力因素。丹尼尔·戈尔曼在中文版序言中,将情感智商归纳为五个方面,概括地说,就是自我管理与调节人际关系,这正是人文所应解决的问题。只要研究一下《论语》中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就完全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甚至比这更为丰富更为深刻。孔子讲的“仁”,核心就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一方面,“君子成人之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忠“;另一方面,君子”不成人之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恕”。而这一切应建立在承认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即科学的基础上。《大学》开章明义讲了“大学之道”后,立即指出“格物”、“致知”是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的基础。格物,研究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致知,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这就是科学。(摘编自杨叔子《融则利而育全人》)

 

1.下列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格物”、“致知”就是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干万件事,充分重视调查、实践、研究。

 

B.“格物”、“致知”就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一切都要建立在承认客观实际,即科学的基础之上。

 

C.“格物”、“致知”,按照《大学》的观点,是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的基础。

 

D.“格物”、“致知”就是要深入探索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推究其原理法则,并把它总结为理性知识。

 

2.下列对于“特征不变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个漫画家在画某个人时,不管如何美化或夸张,寥寥数笔就能确如其人,这就是“特征不变量”。

 

B.现代数学中的“拓朴学”在研究图形变化时,把那些在一定条件下最具有本质的东西叫做“特征不变量”。

 

C.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所谓“神似”,不似的最似,决非“形似”,实际上这就是“特征不变量“。

 

D.严肃音乐中的主旋律,京剧中所谓“神似”的动作与意境,都是科学中的“特征不变量“。

 

3.文中说:“文学艺术尊重客观实际,承认客观实际。”下列不能作为其证据的一项是(2分)

 

A.“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中的“自横”二字准确地描写了小舟在水力学原理作用下的情景。

 

B.“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中的“紫”字正确地反映了光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漫射”的结果。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中的“直”和“圆”,既是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又完全符合科学原理。

 

D.《红楼梦》里包含了大量的科学结论与人生哲理,《种树郭橐驼传》揭示了种树的规律,道出了“无为而治”的本质。

 

4.下列能够说明“科学与人文都有着明确而强烈的追求”的一项是(2分)

 

A.科学重在求真,人文重在求善,科学家和人文学者都渴望献身于自己所追求的美好事业,无怨无悔。

 

B.诺贝尔奖获得者、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克里克的“自传”题目就是“疯狂的追求“。

 

C.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头就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D.一切献身于自己所追求的崇高事业的人,都会像苏轼笔下的画竹者那样:“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科学家与人文学者在思维方式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如果能够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就能达到互利双赢,获得成功。

 

B.真、善与美的追求应该是一致的,求真、务善、完美的同时,自然也包涵着发现、发明、创造、创新。

 

C.《老子》“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是说一个人只要对事业执著追求,即使死去,其精神也会不朽。

 

D.“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了孔子所讲的“仁”的核心。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因为逻辑思维与左半脑密切相关,所以一般说来,科技工作者的左脑特别发达,而右脑则相对较弱。

 

B.人为地将科技与人文割裂,文理分科,学文的不知理,学理的不知文,导致我国学生创造性严重缺乏。

 

C.梁思成先生1948年所讲到的“全人”,不仅要具有科学技术的素养,同时也要具有比较深厚的人文素质。

 

D.丹尼尔·戈尔曼把情商概括为自我管理与调节人际关系,这是人文所应解决的问题,而与科学关系不大。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对一件事情的性质和原因,我们要力求符合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对怎样做好一件事情,则要力求利益的最大化。

 

B.从我国对大学生的调查和丹尼尔·戈尔曼的论述来看,智力因素在一个人的事业和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并不重要。

 

C.表面上看,科学是求真,注重客观世界,人文是求善,注重主观世界,但二者又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

 

D.与《游褒禅山记》、《阿房宫赋》不同,对《徐霞客游记》和《水经注》,有人把它们归入科学著作,有人则归为文学作品。

 

E.孔子在《论语》中对颜回的评价,虽然没有认识到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但比丹尼尔·戈尔曼的论述更丰富,也更深刻。

 

二、现代文阅读(乙)(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8~12题。选择题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主观题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山口

 

<俄>蒲宁

 

夜幕已垂下很久,可我仍举步维艰地在崇岭中朝山口走去,朔风扑面而来,四周寒雾弥漫,我对于能否走至山口已失却信心,可我牵在身后的那匹浑身湿淋淋的、疲惫的马,却驯顺地跟随着我亦步亦趋,空荡荡的马蹬叮叮当当地碰响着。

 

在迷蒙的夜色中,我走到了松林脚下,过了松林便是这条通往山巅的光秃秃的荒凉的山路了。我在松林外歇息了一会儿,眺望着山下宽阔的谷地,心中漾起一阵奇异的自豪感和力量感,这样的感觉,人们在居高临下时往往都会有的。夜色迅速地浓重起来,我向前走去,离松林越来越近。只觉得山岭变得越来越阴郁,越来越森严,由高空呼啸而下的寒风,驱赶着浓雾,穿过山峰间的空隙,排空而去。高处的台地上缭绕着大团大团松软的雾。雾使松林仿佛冒起了白烟,并随同喑哑、深沉、凄冷的松涛声向我袭来。……夜已经很深了,我低下头,在山林构成的黑咕隆咚的拱道中冒着浓雾向前行去,耳际回响着隆隆的松涛声。

 

“马上就可以到山口了,”我宽慰自己说,“马上就可以翻过山岭到没有风雪而有人烟的明亮的屋子里去休息了……"

 

但是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每分钟我都以为再走两步就可到达山口,可是那光秃秃的石头坡道却怎么也走不到尽头。我开始觉得累了,直打寒颤。我记起了离山口不远的松树间有好几座孤坟,那里埋葬着被冬天的暴风雪刮下山的樵夫。我感觉到我正置身于人迹罕至的荒山之巅,感觉到在我四周除了寒雾和悬崖峭壁,别无一物。我不禁犯起愁来:我怎么去走过那些像人的躯体那样黑魆魆地兀立在迷雾中的孤单的石头墓碑?既然现在我就已失去了时间和地点的概念,我还会有足够的力气走下山去吗?

 

前方,透过飞快地排空而去的浓雾,模模糊糊地可以看到一些黑黢黢的庞然大物……那是昏暗的山包,活脱像一头头睡着的熊。我在这些山包上攀行着,从一块石头跨到另一块石头,马吃力地跟着我攀行,马掌踏在湿漉漉的圆石子上,发出嗒嗒的声响。突然我发现路重又开始缓慢地向上升去,折回深山之中!我不由得停下来,绝望的心绪攫住了我的身心。紧张和劳累使我浑身发抖。要不要呼救呢?可此刻连牧羊人也都带着他们的山羊和绵羊躲进了荷马时代的陋屋之中,还有谁会听见我的呼救声呢?我惊恐地环顾着四周:

 

“我的天啊,难道我迷路了不成?”

 

夜深了。松林在远方睡意朦胧地发出一阵阵喑哑的涛声。夜变得越来越神秘诡谲,我感觉到了这一点,虽然我并不知道此刻是什么时间,而我又身在何方。现在,连深谷中最后一星灯火也熄灭了,灰蒙蒙的雾淹没了整个山谷。雾知道它的时刻来到了,这将是漫长的时刻,在此期间大地上的万物似乎都已死绝,早晨似乎永远不会再来,唯独雾将会不停地增多,把森严的群山裹没,在深夜里护卫着它们,除此而外,还有山林会不停地发出低沉的涛声,而在荒凉的山口,雪将会下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密。

 

为了避风,我掉过身子面对着马。和我在一起的生物就只有这匹马了!可马连看都不看我一眼!它已浑身湿透,冷得直打寒颤,背拱了起来,背上很不舒服地戳起着高高的马鞍。它驯顺地耷拉着脑袋,两耳紧贴在脑袋上。我狠命地拉紧缰绳,重又把脸转向风雪,重又执著地迎着风雪走去。我试图看清我四周有些什么东西,但是我看到的只是漫天飞驰的灰蒙蒙的雪尘,刺得我眼睛都睁不开来。我侧耳静听,能够听到的只是耳畔呼呼的风声和身后马蹬相互碰撞发出的单调的叮当声……

 

然而奇怪的是我的绝望的心情反使我坚强起来。我的步子迈得比以前勇敢了,我怨恨地谴责着某个人逼得我不得不忍受一切,对那人的谴责使我的心情快活起来。满腔的怨恨化作一种郁悒而坚毅的顺从,甘愿对于凡是我必须忍受的事物都逆来顺受,哪怕永无出路我也感到甜蜜……

 

临了,我终于走到了山口。但此刻我已经对一切都无所谓了。我走在平坦的草地上。狂风把浓雾像一绺绺发辫似地撕扯而去,几乎要把我吹倒在地,可我却根本没去留意这风。单凭这呼呼的风声,单凭这弥天的大雾就可感觉到夜正深邃地主宰着群山,——渺小的人类早已在谷地中一幢幢渺小、窳陋的屋子内进入了梦乡;但我并不着急,并不急于去寻个栖身之所,我咬紧牙关走着,不时嘟嘟囔囔地对马说:“走,走。只要咱俩不倒下,就豁出命来走。在我的一生中,像这样崎岖荒凉的山口已不知走过多少!灾难、痛苦、疾病、恋人的变心和被痛苦地凌辱的友谊,就像黑夜一样,铺天盖地压到我身上——于是我不得不同我所亲近的一切分手,无可奈何地重又拄起云游四方的香客的拐杖。可是通向新的幸福的坡道是险巇的,高得如登天梯,而且在山巅迎接我的将是夜、雾和风雪。在山口等待着我的将是可怕的孤独……但是咱俩还是走吧,走吧!"

 

我磕磕绊绊地向前走去,仿佛在做梦。离拂晓还早着呢。下山到谷地得走整整一夜的时间,也许要到黎明时方能在什么地方睡上一觉,——蜷缩着身子,沉沉睡去,心里只有一个感觉——在冰天雪地中跋涉之后进入温暖梦乡所感到的甜蜜。

 

天亮后,白天又将以人和阳光使我高兴起来,又将久久地迷惑我……可或许不等白天到来,我就会在山间的什么地方倒下去呢?于是我将永远留在这自古以来荒无人烟的光秃秃的山巅之中,永远留在黑夜和风雪之中了。(戴骢译,有删节)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在行文中突然插入了有关几座孤坟的记叙,这是为了说明“我”在极度的紧张、疲惫中,产生了死亡的恐惧,也是为了强化“我”的生命感悟。

 

B.文章中经常写到“我”的自我安慰,“我”的自言自语,“我”的无端怨恨,“我”对马的倾诉,这是“我”内心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也是作者“求真”的表现。

 

C.尽管叙述者并没有在文章中明确指出,但可以看出,这次的山口之旅是“我”早已计划好了的,是为了逃避生活中的苦恼,寻找新的幸福。

 

D.“我”在即将走出黑夜时对“白天”的向往与困惑,是“我”经历了艰难的跋涉之后产生的顿悟,也是作者思想矛盾的表现。这种矛盾构成了文章主题上的多义性。

 

E.文章题名“山口”,但事实上“我”并没有走出山口,这里的山口,既是真实的山口,又是“我”心中的山口,是人生意义、人生目标的一个象征。

 

9.下列对有关文章艺术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一开始就以油画式的艺术表现手法,细致、生动地描写了一人一马在夜幕下的深山里艰难行进的景象。这样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中大量使用了“我感觉到”这句话,这句话的使用使得一些事物的描写有些模糊,但却更真实地表达了“我”内在的心理感受。

 

C.文章中多次写到夜色的变化,这主要是为了标明时间,因为“我”已经失去了准确的时间与地点的概念,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时、身处何方了。

 

D.文章使用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尤其是大量生动、准确的比喻,使得这篇散文呈现出十分丰富的色彩,洋溢着浓郁的诗意。

 

E.文章有着鲜明的风格,作者不拘成规,兴之所至,率性而为,挥洒自如,思想自由舒展,充分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艺术特点。

 

10.《山口》在描写夜色中的深山景象时,主要描写了哪些事物?集中描写这些事物的原因是什么?(4分)

 

11.作者在文章中几次写到跟在他身后的“那匹浑身湿淋淋的疲惫的马”,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12.综观全文,作者在夜走山口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生命感悟?最能触动你心灵的感悟是哪一点?为什么?(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第13~16题。选择题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主观题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一)古代诗歌阅读(5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3~14题。

 

寻陆鸿渐①不遇

 

皎然②

 

移家虽带郭③,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①陆鸿渐:名羽,皎然的好友,著有《茶经》,被奉为“茶圣”、“茶神”。②皎然:僧人,本姓谢。③带郭:靠近外城。

 

13.下列有关这首诗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与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有异曲同工之妙。

 

B.颔联描写篱边菊花尚未开放的景象,间接表现了陆羽不俗的品格。

 

C.尾联用西邻不满的叙述,从侧面烘托出了陆羽寄情于山水的情致。

 

D.全诗平实、清逸,表现出作者对友人陆羽的一种深厚感情。

 

14.颈联中欲去运用的是什么写作手法?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二)文言文阅读(9分)

 

15.用“/”符号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太史公曰苏建语余曰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愿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勉之哉大将军谢曰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骠骑亦放此意其为将如此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16.将下列文段中画横线的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2)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世说新语·汰侈》)

 

四、作文(5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文。(50分)

 

卫生部日前发出通知称,“电击治疗网瘾”技术的安全性尚不确切,暂不宜应用于临床。

 

《中国青年报》:在过去三年里,已有近3000名网瘾少年在某网瘾戒治中心接受过电击治疗。

 

《亚太经济时报》:从电击疗法寿终正寝推及其他对青少年的教育方法,问题的根本在于教育已到了革故鼎新的时刻。

 

《东方早报》:当孩子网络成瘾后,学校除了把孩子当作“差生”、“问题生”推给家长之外,并没有针对这些孩子开展相应的教育。

 

《新民晚报》:治疗网瘾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有效的治疗手段,一定会带来巨大的利润。

 

新浪网:一旦网瘾确实能被电击治愈,那么如烟瘾、酒瘾等好多棘手问题都将成为科学实验室的目标。

 

  请联系社会实际,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探讨,发表你的见解。

来源:《文汇报》20101112 B文汇教育·考试 

 
Copyright© 1983-2018 by www.zzfl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外国语学校 版权所有 0371-67987877(校办)0371-67984259(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