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 星期三
今天:
登录

请登录

中西文化融合
人格智慧并重
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兼备
郑外活动在郑外听讲座

《论语》心解

发布时间:2012-12-10 00:00 栏目:在郑外听讲座 发布单位:郑州外国语学校 点击量:3714 【公开】
  

    121下午2:00---5:00,我校有幸邀请到中医学院的许振国教授为我们做了一次精彩的讲座。

许振国教授一开始由“君子不器”出发,解释了“器”的含义,即一种工具。围绕着“器”,他为我们引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一种整体思想,即培养一个具有完整而独立人格的人,一个具有自己思维体系,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而不仅仅是我们今天的教育体制下所偏向的一种专科人才。

君子不器,而应载道,而能够载道者,必先经过一番教育,古人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许振国教授从六艺,六经以及四书三个方面由浅入深地为学生呈现出古人充满智慧的教育体系。许多人认为中国古代是没有大学的,许教授用:“周礼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太学”从生理学与构字的角度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大学其实就是太学,而且小学学六艺,大学则进一步学习六经,并且小学与大学的教育各有侧重,培养的核心乃一个完善的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成长之道,规则养成;乐——文化氛围,共鸣之韵;射——全神贯注,百发百中;御——骑马驾车,驭心御人;书——读书明理,书道修心;数——九章算术,从道顺势。其中,六个“艺”培养一个人的侧重点又各不相同,礼是告诉孩子要讲礼仪,守规矩。在对“礼”的讲解上,许教授风趣幽默地举了“孩子在超市里向家长索要东西,家长起初满足他,最后不愿意再买,孩子便哭哭啼啼,让家长十分难堪”的例子,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礼”的深层含义——一种延迟满足的能力。这种能力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决定着我们将来是否能够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否能被别人接纳,与环境融合,而不是被别人排斥。在解释“射”时,许教授提到这一方面能够培养一个人专注的能力,并提到“专注是人的第一品质”。即使一个人不够优秀,只要拥有一种专注的品质,就能有所成就。许教授对六艺的分析让学生们对古人的教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了解到了教育本身不知是只是的灌输,更是品质和素质的养成,心态的锻炼,为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有益的引导。大学里学习的“六经”,即《诗》、《书》、《乐》、《易》、《礼》、《春秋》。其中对《易》的解释,让人印象深刻“易”即“日月”,日月有盈有缺,人也应该学会变通。“易”便教人学会变化,不能总是停留在小学的守规矩的阶段,应该建立起一个自己的思维体系,学会如何去思考。在自己的思维体系下的学习和生活,便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便能有整体上的把握,毕竟知识不能代替思维。即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既要学会不变,又要有变的能力,参考古人的规则,深刻观察当今的社会,准确定位自己,从而走向一种和谐的诗意的生活境界,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对四书的讲解中,许振国教授用两个图形为我们展示了中西方人思维模式的不同:中国人的思维侧重于整体上的把握,是“灰色思维”,代表图形是“太极阴阳鱼”,而西方人的思维则是一般黑,一般白,是鲜明的“黑白思维”,一分为二的思维。这样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东西方人文化的不同走向,也就决定了教育方式的不同。许振国教授在演讲中不断辅以生动的动作,在一旁的黑板上书写一些汉字的构造,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丰富内涵,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感受到了古人智慧的伟大。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古人的教育方式,也许对我们有重大的意义,教育的目的不是让人们找到一个谋生的工具,不是让君子成“器”,而是让君子载道,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完善人格,能够为天地立心,为生人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许振国教授的讲座,对学生们的价值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深刻揭露了当今教育的一些弊端。这一次讲座,无疑成为了许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启明灯,照亮了他们不断完善自我的前行之路。









 
Copyright© 1983-2018 by www.zzfl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外国语学校 版权所有 0371-67987877(校办)0371-67984259(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