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是法治教育的关键时期。法治观念从小扎根在学生心底,不仅可以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而且可以大幅度减少社会的治安成本。但在小学生看来,法律与法治似乎遥不可及,且与自己的生活关联度不大。在这样的情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根据教材内容,找出与儿童认知特点相符的、与儿童生活视域相关的、与时代发展需要呼应的法律知识,并通过学生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导其理解法律知识,知道“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进而促进学生法治精神的塑造和守法、用法行为习惯的养成。为此,笔者进行了尝试。
一、动手实验,形成法治文化认同
教学片段:五年级上册第五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之“公共生活需要秩序”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秩序”这个词语,课前,先进行一个“秩序小实验”:找五个一端系有长线的小球,一同放入一个瓶颈较小的瓶子中。瓶口大小只能允许每次取出一个球。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看看哪个小组能既顺利又快速地取出瓶中所有小球,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发现只有有序的依次取出一个球,才能顺利又快速地取出瓶中所有小球。通过这个秩序小实验,让学生通过体验从内心明白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只有有秩序的公共生活才会让社会环境更加舒适宜人,才能使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形成学生的法治文化认同。
二、用图片说规则,让法律法规直观通俗
教学片断2:一年级上册第四课“上学路上”之“交通‘信号’要知道”
由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上课中,笔者出示“红绿灯”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它们传递的信息。接着,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九条人行横道信号灯表示:(一)绿灯亮时,准许行人通过人行横道;(二)红灯亮时,禁止行人进入人行横道,但是已经进入人行横道的,可以继续通过或者在道路中心线处停留等候。从而让学生更加明确红绿灯的交通信号指示。然后,笔者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其他交通标志图片,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这些不同交通标志所表示的意思。
用图说交通规则,将抽象的法律法规条文变得直观通俗,通过讨论交通标志图片,让学生生动感受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听从“信号”指挥的重要性,进而从内心深处增强遵守规则的意识。
为加强让学生了解各种交通信号标志的“语言”,我们还可以把十字路口、斑马线、人行道、车行道、天桥、地道等交通设施交通路况图制作出来,让学生采用画一画、摆一摆的形式,将不同的标志画或者摆放到相应位置。这样动手操作,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交通标志的提示指引功能,还能通过图形有机整合零散的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活的生活场景,更好地指引学生的生活行为。此外,教师也可以搜集网络上关于交通法规的漫画,它们通过夸张明晰的画面、诙谐幽默的手段,能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时,我们可以有选择地使用这些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他们深入思考,理解交通法规的丰富内涵。
三、用案例说规则,激活法治生活体验
教学片断3:一年级上册第四课“上学路上”之“这样安全吗”
在教学进行到这一内容时,先引入了一个案例——2019年12月3日早上7点多,某小学校门口发生了一起事故,停在路边的轿车突然开左侧车门,撞到了正在行驶的电动车,骑车人和载着的孩子被车门撞倒。接着让孩子们说一说:“你认为,这起事故是谁的责任?”同龄人的经历,熟悉的上学场景,甚至是似曾相识的事故,引发了孩子们的热烈讨论。接着老师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三条规定:车辆停稳前不得开车门和上下人员,开关车门不得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
接着,再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小组讨论总结:在乘坐私家车、电动车时,要注意什么?在交流碰撞后,布置作业——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安全乘车提示卡,鼓励孩子利用上学、放学时间,在校门口作流动宣传,在活动中进一步深化“法”的行为。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教学中可综合采用故事教学、情境模拟、案例研讨等多种教学方法,必要时,教师可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将真实的法治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对于儿童来说,单纯呈现法律知识很难走进“童心”。我们在教学中,要选用贴近儿童生活的法治案例,激活儿童的生活经验,更要回归生活,促进其法治生活方式的养成,让自觉遵守法律成为一种内在发展需求。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从儿童生活出发,使儿童在体验中感受规则和法治,通过教学活动,努力将法治内化为孩子深刻而稳定的心理结构,并将其外化为行动指南和行为习惯。世界是美好的,人是善良的,但事物都存在两面性,有善必然会有恶。所以,在教育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儿童知法守法,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还要提高儿童的法律意识,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只要教师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用智慧创设情境,搭建平台,寻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最佳策略,让法律知识有力度也有温度,在悄然中走进童心,就能迎来法治教育的满园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