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今天:
登录

请登录

中西文化融合
人格智慧并重
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兼备
党建之窗记忆郑外

火 一 样 的 生 命

发布时间:2010-06-15 00:00 栏目:记忆郑外 发布单位:郑州外国语学校 点击量:2832 【公开】

火 一 样 的 生 命

高一(17)班  赵文凯

 

如果生活中/没有某些无限的/没有某些深刻的/没有某些真实的东西/我就不会留恋生活。                               ——梵高

                                                                                                                                                         

最爱梵高。我并不懂艺术,但是看他的画,会流泪。他不只是画了,那些浓郁的笔调是他火热与孤独的灵魂的流淌。如果你了解,就不会诧异他的自杀。因为灵魂与身体的排异反应太过于剧烈。

    1853年,梵高生于荷兰的一个新教徒之家。年少时,他曾为画商做工,当过传教士。当他看到矿工们的悲惨生活时,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最后竟弄到自己连住的地方也没有。梵高这种慈善行为有些过火,因此受到了教会的申斥,也使他对基督教发生了怀疑,认为这简直是富裕人家的宗教,跟贫苦的人们并没有什么关系。悲天悯人的仁慈心肠和孤傲,使他无法适应充满邪恶的社会。于是他开始从绘画上来寻求解脱。

伯雷那琪一到冬天就会下很大的雪,特别是在圣诞节前后更会下个不停,这种一片白色世界的雪景,最为梵高所喜爱。

“秋天到了,里拉琴的音阶齐了。” 这是梵高给弟弟提奥的信中的一句话。我不能断定这是梵高引用于其它地方的句子,还是他自己的语言。但我相信他写下这一行字时,喜悦来自于他的内心。写这封信的时候,梵高面对着田野里越来越辉煌的色彩,也面对着他自己绘画生涯的秋天。他的调色板越来越明亮,他在烈日下耕作着,忘记了时间,画布就是他的田地。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

众所周知的《向日葵》就诞生于此时。朵朵将凋的黄花有如明亮的珍珠,那灿烂的橘红、火红、鲜红,被人们看作是一种生的希望,是一种力量的追求。然而,那跳动着的红色,却是他火一样的灵魂不满于现实生活的苦闷的爆发。不满于生活的真实,而在画中释放生命的灵魂。

此时的梵高已是倍受疾病的折磨,因为被误认为是精神病的癫痫病和忧郁症,人们不理解他,排斥他。多次感情上的失败后,他终于崩溃了。世界把自己的癫狂最先传染给人类的画师——就像曾经给他的笔端注入魔力。他用剃须刀片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他是试图用这个举动唤醒自己,制止内心愈演愈烈的疯狂。

我惊讶地注视着梵高扭曲的面孔、恐怖的眼神和颤抖的手势,他仿佛在代替整个人类受刑,成了痛苦的化身。他画了《割耳朵后的自画像》,描绘着用纱布包裹住耳部伤口的自己——他的眼神中没有疼痛,只有恐惧,仿佛能倒映出那刚刚消失的风暴的影子。如果允许我给这幅画另起一个标题的话,我会把它命名为《自己的伤兵》。在自己的战场上,梵高伤害了自己,又包扎着自己。——并且还以一幅自画像留作纪念。

《麦田乌鸦》,没有焦点的构图,单调的用色,我嗅到死一般的寂静和落寞。听说这张作品是梵高自杀念头的征兆。《麦田与收割者》,疾病交加的梵高完成这幅画以后,给他弟弟的信中说到,他感觉画中的收割者正是死神的形象——"我发现这幅画很奇怪,我好像是透过单人牢房的铁窗看着它。"再一次,梵高在画中流露出追随死亡的倾向。

或许是对麦田自由的钟爱,1890年,在法国瓦兹河畔的欧韦的一块麦田里,他用那只拿惯了画笔的手,对自己扣动了扳机。两天后,不治而亡。 37岁的天才画家的生命戛然而止。但他的灵魂似乎并未止歇,而是被他一笔笔涂抹在每一幅画中。在梵高逝世15年后,在他的祖国荷兰,阿姆斯特丹国家美术馆,第一次,真正的艺术被人们发现。梵高画展,终于让世界看到了这颗等待已久的心。这些画活了下来,只要有目光触及,就立刻喧哗起来。如果你看到过收获的场面,听到过玉米或者谷粒的流淌,你就会熟悉这种声音。   

梵高一生为人敏感而易怒,聪敏过人。他一生不幸而且艰辛,可他却随时都有献身给别人的爱、友谊和对艺术的热情。在短短的37年中,梵高把生命的最重要时期贡献给了艺术。他早期画作爱用荷兰传画的褐色调,但他天性中火一般的热情使他抛弃荷兰画派的暗淡和沉寂,并迅速远离印象派———印象派对外部世界瞬间真实性的追求和他充满主体意识的精神状态相去甚远。他不是以线条而是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

有这样一句诗:“画中有无限天空,无限自由。你画过光阴,一生一世也将浸在阳光的细点中。尽管隔着土地,你的精神依然呼吸。”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让我们把这个名字铭记于心。这个名字,代表着火一样绚丽而悲壮的生命,一个在艺术中升华的灵魂。

 
Copyright© 1983-2018 by www.zzfl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外国语学校 版权所有 0371-67987877(校办)0371-67984259(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