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区公明路小学 徐启静
教师的职业具有特殊性,这份职业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有着较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养,这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对教师的需要。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更需要有比较高的法治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教学工作的发展需要。
一、新时期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具备的法治素养
教师法治素养是指已经内存于教师身上,能够比较稳定地影响教师行为、符合法治社会要求的知识观念、情感意志、心理定势等文化和精神的因素。
1.拥有法治精神:“法治精神”的内涵丰富精辟,它主要包括法治的善治精神、民主精神、人权精神、公正精神以及和谐精神。
2.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思维就是将法治的诸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说到底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
3.锻造法治人格:人格是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个人的尊严、名誉、价值的总和。在社会主义国家,每个公民人格平等,人格尊严受到法律保护。而在心理学上,人格即“个性”。一般意义上讲的人格是人的品格操守,真正意义上的人格是人生格局养成与操守。新时期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学会锻造法治人格。
二、教师提升法治素养的重要性
1. 提升法治素养是时代的要求
习总书记曾说:“‘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此外,十九大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都有对教师提升自身法治素养的相关要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依法治国任重道远,教师在依法治国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道德与法治老师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2. 提升法治素养是应对复杂学情的需要。我们现在所教的学生不比从前。近些年来,我国师生关系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随着“师生平等”、“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等观念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一向被视为教育对象、管理对象的学生,其地位一路飙升。学生维权意识强,动不动就要维权;学生固执脆弱,生命意识淡薄,动不动就自杀、杀他。因为,老师提升法治素养才能应对复杂学情。
3. 提升法治素养是完善自我的需要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相信这样的报道大家并不陌生:2007年6月,海口市琼山区旧州镇中学校长周常德就曾在全校师生面前双膝跪地,双手合拢,大声呼喊:“求求你们,不要再玩闹了,好好学习!”据媒体当时的报道说,这是周校长执教生涯里的第6次下跪。
但是,下跪是培养不出合格学生的。当教育走向“一切以学生意志为转移”的极端,当教育被视为收钱提供服务的产业,教师自然不敢、不愿也不能行使自己的“教育权”,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要么不负责任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要么就采取跪求之类的方式去感化。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
4. 提升法治素养是依法执教的需要
但是少数青年教师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服务意识不强,个别教师言行失范、不能为人师表。幼儿园老师打孩子等事件频繁在网上被曝光,这些缺乏师德的现象,正是由于教师缺乏法治素养。因此,提升法治素养是依法执教的需要。
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已在全国所有地区投入使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共12册,教材内容依据与儿童生活的紧密程度,由近及远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领域: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与公共生活、我们的国家生活、我们共同的世界。小学涉及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选举法、合同法、国旗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2002教育部)、食品安全法等30多部法律法规。作为道德与法治老师,应认真了解学情,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大政方针等,走提升法治素养之路,让自己成为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