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其他文章
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29个微能力点
发布者:贺光辉发布时间:2022-03-19 18:02:21阅读(1312) 评论(0) 举报
附件1
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发展框架
维度 | 信息技术应用环境 | ||
多媒体教学环境 | 混合学习环境 | 智慧学习环境 | |
学情 分析 | 1-1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学情问卷,组织学生作答,有效分析学生已有基础、学习需求和学习难点。 | 2-1运用技术手段开展学习前测,效梳理学生知识基础,指导教学设计。 | |
教学 设计 | 1-2结合学情分析,根据教学需求,从网络中获取各类教学资源,有效筛选并修改,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并依据教学设计制作课件。 1-3对各类数字教学资源能在在本地和网络平台上分门别类保存管理,做到分类清晰,随时调用。 | 2-2对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微课设计与制作,教学中通过直观演示,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升教学效率。 2-3合理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主题探究型学习活动。 | 3-1采取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 3-2使用AR、VR、MR、AI、仿真实验室等技术创设真实学习情境。 3-3开展网上或移动教学。 |
学法 指导
| 1-4有效使用信息化教学设备和方式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5使用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平台和硬件设备(电子白板、实物展台、手机投屏等)进行课堂教学。 1-6利用在线评价工具设计试题,及时掌握教学效果。 1-7利用微课、学习类APP等各类教学资源实施教学。 1-8能够在教学中对使用到的数字资源来源在教案、课件等中明确标注出处,引导学生合理合法使用数字资源,尊重知识产权,提升信息意识和信息社会道德素养。 | 2-4根据教学需要搭建网络或移动交流环境,通过学生互动交流发现和解决问题。 2-5有效利用技术手段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2-6搭建班级网络成长空间,引导学生上传学习成果,及时展示交流。 2-7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多种形式(图文、音视频等)的家校沟通2-8熟练运用教学中的各类信息化设备,能及时处理学生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和帮助。 | 3-4创设真实且开放的学习情境或任务,为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活动提供条件,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5有效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及时、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收获,交流和展示学习成果,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3-6利用信息化手段采集和分析数据,并将学习数据及时反馈给学生,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实施个性化指导 |
学业 评价
| 1-9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工具根据学科特点分层编制学业评价考核指标,开展针对学生学业认定的综合评价。 1-10利用各类测试平台编制学业测评试题,进行学业测试,高效搜集整理测评数据。 1-11根据评价量规对学业测评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和解读,做到及时反馈,调整教学思路。 | 2-9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指导学生开展自评互评活动,在评价中促进学习协作组的共同成长。 2-10有效构建学生个人成长平台,尝试使用学分银行和终身学习电子档案记录成长足迹,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提升。 | 3-7使用数据分析模型和软件,对测评结果进行量化分析和质性研究。 3-8指引导学生运用技术手段通过撰写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等形式,开展综合性的学业评价 |
多媒体教学环境微能力评价指标 | |||||
编号 | 能力点要求 | 指标说明 | 技术参考 | 考核要点 | 难度 系数 |
1-1 | 学情分析: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学情问卷,组织学生作答,有效分析学生已有基础、学习需求和学习困难。 | 能够结合教学需要,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有效设计问卷,并开展调研,汇总数据,分析学生已有知识,薄弱之处,兴趣点所在,从而精准指导教学设计。 | 问卷设计及实施。 (说明:问卷设计原则、方法、技术平台、数据收集分析技术) | (1)学情分析方案:目的、内容、方法、工具等,(2)学情分析报告解读,建议5分钟内。(说明:交一份学情分析方案和视频解读内容,描述做法和学情分析结果) | 0.02 |
1-2 | 教学设计:结合学情分析,根据教学需求,从网络中获取各类教学资源,有效筛选并修改,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并依据教学设计制作课件。 | 结合学情分析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指向课标和核心素养,开展教学评一数性教学,根据学设计下载所需各类资器,制作修改授课课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高效教学。 | (1)优质资源下载(资源平台); (2)字处理软件:(3)课件制作。(说明: 1.从网络检索国家、省、市教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有效应用;2.表格或条目式教学设计等规范文本的设计;3.课件修改及高效制作) | (1)教学设计;(2)教学课件;(3)获获取 资源、制作课件操作视频。 (说明:1.提交一份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和配套课件:2提交一份下载本课所需资源和制作课件重点环节介绍的视频,10分钟内) | 0.03 |
1-3 | 资源管理:对自己设计、制作、下载的各类数字教学资源能在本地和 网络平台上分门别类保存管理,做到 分类清晰,随时调用。 | 根据自己需要,按照一定分类标准,如:时间、类别等,分类别地规整各类教学资源,能方便快捷的查找使用,并通过网络或移动设备进行数据备份,以防丢失。 | 资源管理(磁盘 网络 手机等)。 (说明:1.利用文件夹管理资源:2.使用网盘、邮箱、移动存储设备备份资源) | 1.教学资源文件夹三级截图;2.各类资源管理存储方法视频介绍,(说明:1.提交资源文件夹至 少三级目录截图;2.提交一份视频介绍有效介绍有效管理资源的方法,10分钟内) | |
1-4 | 课堂导入:有效使用信息化教学设备和方式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利用技术和适切性教学资源的使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形或主动学习、自主建构的良性循环。 | (1)青视频、游戏、用表等。 (说明:能格报据课程需要使用数 字资源和技术手段进行导入) | (1)1导入设计方案;(2)导入片段实录。(说明:1.提交一份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方法:2提交一段导入视额片段,5分钟内) | 0.04 |
1-5 | 课堂讲技:使用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平台和硬件设备(电子白板、实物展台、手机投屏等)进行课堂教学, | 1.有效使用优质教育资源软件平台开展课堂教学; 2.合理利用硬件、网络等设备,搜集展示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案例,有针对性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 教学平台、硬件设备的使用。 (说明:1.熟悉常用优质资源教学平台的使用方法,2会使用各类教学硬件辅动教学实施) | 1设计;(2)实录;(1)反思。 (说明:1.提交一份使用平台或硬件设备开展教学的片段设计;2.提交一个授课实录片段,10分钟;3.提交一份反思,思考使用平台对教学的影响。 | |
1-6 | 同步测评:利用在线评价工具设计试题,及时事握教学效果。 | 1.使用在线评出工具针对各个教学环节设计相应的检测试题。 2.使用课件设计检测试题,可以通过举手表决,或是小组互评的形式来检测学习效果。 | 对各环节实时检测。 (说明:1.平台使用,2试题编制技巧、形式) | (1)设计。(2)实录,(3反思。 (说明:1.提交一份使用教学环书有效检测的设计片段:2.提交一个授课实录片段10分钟内,3提 交一份反思,思考技术使用效果) | |
1-7 | 方法指导:利用微课、学习类 APP等各类教学资源实施教学。 | 有效利用形式多杆的微课只破教学重难点;利用学习类APP 创设真实学习情境,对学习效果及时给予反馈指导。 | (1)微课查找下载:(2)学习 APP下载使用。 (说明:1.微课资源的获取和使用,2.软件下载和使用) | (1设计;(2)实录;(3)反思;(说明:1.提交一份使用微课或APP开展教学的设计片段;2.提交一个授课实录片段,10分钟内;3.提交一份反思,思考技术使用效果) | |
1-8 | 信息素养:能在教学、课件等中明确标注出教学中使用数字资源的来源出处,引导学生合理合法使用数字资源,尊重知识产权,提升信息意识和信息社会道德核心素养,看重培养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和行为。 | 引导树立知识产权意识,遵守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有关要求,合理合法利用网络资源。 | 尊重知识产权,合理利用。 (说明:1.引用资源的有效处理;2.网络安全相关技术知识) | (1)专题活动方案,;(2)简报/信息。 (说明:1.提交一份主题教育活动方案,2.提交一份专题活动简报或电子新闻稿) | |
1-9 | 设计量规: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工具根据学科特点分层编制学业评价考核指标,开展针对学生学业认定的综合评价。 | 1.结合课堂教学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任务评价表。2.结合学科特点编制学生学业考评手册。 | 检索 修改 调验 设计。 (说明:1.有效检索已有优秀评价量规;2.能根据自身特点修改编制;3.了解评价指标编写方法和要求) | (1)学科考核量规。(2)视频解读设计思路。(3)使用效果反思(视频)。(说明:1.提交一份编制好的课堂教学或学生综合考评指标;2.一份考评指标要点和使用方法的解读视频;3.以及一份使用后的效果反思视频) | 0.06 |
1-10 | 效果检测:利用各类测试平台编制学业测评试题,进行学业测试,高效搜集整理测评数据。 | 根据授课内容围绕目标高质量设计评价题口,并开展测评实施,对各类平台测评数据有效搜集整理。 | 测评平台 考评记录表.... (说明:1.常用测评平台的使用方法,2.数据收集技巧) | (1)一份学生真实评价数据;(2)视频解读。(说明:1.提交一份真实的课后学生评测数据,2.对此次评测过程进行视频解读) | |
1-11 | 数据分析:根据评价量规对学业测评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和解读,做到及时反馈,调整教学思路。 | 通过测评对获取到的教学数据进行有效整理分析,梳理出教学得失,从而为后期教学指明努力的方向。 | 撰写报告 (说明:数据支持下的学业测评报告的撰写方法和要求) | (1)学业评价报告;(2)视频分析解读,(说明:1.提交一课的学业评价报告;2.通过视频对报告进行解读) |
附件:
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指.docx